【文化·非遗】百岁老人和她女儿的剪纸人生-“尊老敬老爱行天下” 九九重阳老年节系列活动官网
欢迎您的访问!

新闻分类

热门推荐
更多
非遗传承
当前位置 :主页 > 非遗传承 >

【文化·非遗】百岁老人和她女儿的剪纸人生

来源 :未知 作者 : admin 发表时间 : 2018-09-15 15:34 浏览 :

 下午三点钟,林桂茂老人睡完午觉,拿起自己心爱的小剪刀,开始做着时刻惦念着的“营生”。“就是放不下,早上吃点饭就又干了起来,中午也就睡一会儿,晚上都做到十点多也不知道困。”

  这位105岁老人的一天,几乎没有离开剪纸。

  午休后林桂茂老人又精神抖擞地做着时刻惦念的“营生

  林桂茂老人出生于1914年,六七岁时就跟随姥姥学习剪纸,这一剪便延续了90多年。女儿栾萃华受到母亲的熏陶,从小也热爱剪纸。这个当之无愧的剪纸世家,子孙四代,耳濡目染,世代相传。如今,母亲林桂茂、女儿栾萃华两人都已成为剪纸“名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不同版本的“一对鸳鸯,一对鹅,一对小孩跳索索,一对小牛吃青草”

  由于母女两人自幼在福山长大,因此也多继承了福山剪纸的风格。福山剪纸是胶东剪纸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历史的融合逐渐构成了福山剪纸多服务于百姓生活礼仪的特点,表现为百姓的喜、怒、哀、乐,具有通俗性和时令性的特征。种类丰富多样,有节庆时令时用的装饰剪纸,如窗花、虚棚花、炕围、灯花、门笺、窗笺、笸箩花等;有婚丧嫁娶用的剪纸,如洞房贴的喜字、迎亲用的各种喜字、庆寿用的各种寿花、白事用的鞋花和枕花等;还有作为绣品的花样子剪纸,这类剪纸因用途限制了剪纸空间,因空间而变型,本身也在创造空间,所以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型,如象鞋样、枕顶、门帘等。

  剪纸艺术为人们所喜爱并不仅仅因为其精美独特的外观,还由于其中蕴含的各种美好寓意和祝福。“谁家不贴窗花,家里叽叽哇哇”这是过年过节时对家里不营造喜庆气氛的一种警示。因此每当春节前或者邻里谁家有喜事时就是林桂茂和栾萃华最忙的时候。“赶着剪出来送人啊,人家不要还不行,”栾萃华笑着说。“老鼠娶亲”前前后后能有一百多只老鼠,形态各异,整幅作品足有两三米长,栾萃华说:“老鼠在十二生肖中排第一个,所谓‘子鼠丑牛’,也有‘子孙满堂’的意思。”更有“柿柿(事事)如意”、“佛手(福寿)串钱”、“福禄双钱”、“松雀延年”、“小梅花五个瓣,五谷丰登吃饱饭”等,栾萃华每次拿到纸样必先弄明白其中的寓意,“母亲就是个活字典不懂的都问她,”指着旁边的五六个笔记本,“都记下来了”。“一对鸳鸯,一对鹅,“一对小孩跳索索”,一对小牛吃青草,一对兔儿转山坡,”这是林茂华跟着自己母亲学的,栾萃华又学了来,兜兜转转也有百年历史了。

  展现不同风采,不同剪纸传递不同寓意

  谈到剪纸,栾萃华如数家珍。栾萃华说,以前的剪纸多在正月过年的时候贴,图的是个喜庆。例如窗棂花,又称窗心,以前老房子的窗户多为木头的,并且是一条一条的,然后用白纸糊上,窗棂花就是贴在木条之间装饰窗户用的,并且在窗户的四个角上根据空间大小贴上其它样式的剪纸,称为窗角,用栾萃华的话说就是,纸有多大剪的花就有多大。栾萃华还将剪纸运用到了其他方面,栾萃华回忆道,以前教学的时候人家后面板报都用画的,而我们班总是用剪的,图案剪下来贴在白纸上再贴上黑板,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105岁的林桂茂老人耐心的扣剪着作品的细微之处

  有一次晚上剪了一个鱼缸,自己感觉效果不错,便不时拿出来端详,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也毫无倦意。“剪出来排起来一遍一遍看。”栾萃华说,以前在小学教学,中午就休息一个小时,在路边买个包子就赶紧骑车回家赶着剪纸。栾萃华说:“放不下,不睡觉不吃饭行,不能不剪纸。”

  收集纸样也有一番辗转。栾萃华说,八九十年代教学时也就是业余剪剪,直到1997年,认识了山东民俗学会副会长、鲁东大学的山曼教授,在其指导下走遍福山、栖霞的各个村收集剪纸老花样。福山区祥和村有一位张老太太也是剪纸爱好者,对自己收藏的纸样十分珍惜。栾萃华介绍,“谁来要都不给,晚上怕被老鼠咬了都放在被窝里,但是唯独看我面善,把收藏的好些都给了我。”八叉庙、狸猫换太子等众多戏样就是源于这位老人。经过多年挖掘、搜集、整理,竟收集到几千幅民间剪纸,汇集成福山民俗剪纸专集,填补了福山地区民俗剪纸艺术的空白。

  优秀的剪纸作品离不开成功的熏样和精细的刀工

  2000年10月,栾萃华代表烟台市福山区组织创作的剪纸作品在“烟台首届剪纸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被烟台美术博物馆收藏。这次获奖拉开了栾萃华剪纸生涯的辉煌序幕,已经退休的栾萃华从此开始专心研习心心念念的剪纸艺术。

  在民俗家眼里,剪纸是艺术和故事。在欣赏者眼里,剪纸可能只是装饰品.在栾萃华和母亲林桂茂眼里,剪纸是一辈子的信念。